罗源湾之窗

查看: 1543 | 回复: 0

发表于: 2012-2-10 17:22:50 | 显示全部楼层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罗源湾之窗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会员注册

x
本帖最后由 一品飞云 于 2015-4-13 08:35 编辑 <br /><br />一、评价  任何评判都是一个限定,父母太多的限定使沟通无法进行;预设的评判越多,沟通的障碍就越多。
  实际上,妨碍我们倾听孩子或者是阻碍孩子跟我们讲话的一个很大的原因就是我们的评判。孩子还没说,我们就说“别说了,这有什么好说的”,“哭什么哭,这有什么好哭的,你怎么还哭呢”?都有一个预算的评判。比如——
  这怎么行,这不允许 vs 你是怎么想的
  例:妈妈,我不想上学了。
  妈妈,我恨死我们班主任了。
  当妈妈听到孩子说“妈妈,我不想上学了”,经常会说“你不上学怎么办?人家都上学,你怎么可以不上学呢”?这就是评判。 实际上,更好的做法是问“你是怎么想的,你为什么不想上学了”?主要是先让孩子说出自己的想法,我们先不要着急去评价。
  有一个更典型的例子。孩子对妈妈表达对别人讨厌的态度。比如说,孩子回来跟我们讲,“妈妈,我特喜欢我们班主任”,我们心里特高兴——他要是喜欢他们班主任,那他肯定愿意听他们班主任的课喽!但是如果他说“妈妈,我恨我们班主任,我恨不得杀了他”,这时候妈妈就有压力了。你可能会说,你怎么能这样想呢?他是你的老师。或者当孩子说“我特别讨厌我姥姥”,妈妈可能马上就说,“你怎么可以讨厌你姥姥,她是我妈,你怎么能讨厌我妈呢?”
  其实,如何与孩子进行沟通很关键。任何感受本身都没有错,行为有对错,感受没有对错,感受是自然而然产生的。而感受本身是深入孩子内心的一条途径,当孩子还能跟我们这样讲的时候,我们就还有跟孩子沟通的机会。就怕我们这种评判太多,孩子无心听我们讲了。因为他已经确认我们从来不听。
  如果再过几年,进入青春期以后,你感觉孩子什么话都不跟你讲,什么话都不说,你问他他都不说,就像跟陌生人相处,甚至有时候他跟一个陌生人都能敞开心扉,但是却跟自己的妈妈、自己的爸爸敞不开心扉,为什么?因为我们从小评判他,不“听”他的。
  没有人喜欢被评判,因为任何评判都是限定。你评判说我是一个心理专家,但是我作为一个年轻人在谈恋爱的时候,心理专家就是一个负担。任何一个评价都是一个陷阱,因为每个人都是综合的,而评价只是针对人的某一个方面。所以,要想听必须敞开。对和错的标准不要那么明显,和我们相同、不相同也不那么重要。孩子可以不同意我,这不重要,我想听听他的道理是什么,这才是重要的。
  你怎么是(能)这样 vs 哦,你是这样
  例:这么简单的道理,你怎么就不明白?
  这么重要的事,你怎么就记不住呢?
  你怎么这么不听话?让人操心呢?
  再有一个例子。比如说我们在生活当中经常说 “这么简单的道理你怎么就不明白呢”?潜在的台词就是:这么简单的道理你早就应该明白了,你如果不明白那就太笨了。这种评判确实是让人非常不舒服的,因为你自己明白了,别人不一定都明白,别人跟我们是不一样的。
  “这么重要的事情怎么就记不住呢?”对于我们大人来讲非常重要的事,对于孩子来讲可能并不重要;而对于孩子特别重要的事,我们也是经常忘的,经常不放在心上。这是非常普遍的事,因为大人和孩子有很多不同。
  “你怎么这么不听话,这么让人操心呢?”这里也有评判的意思,就是你应该听话,孩子就应该听话,应该让大人省心,别让大人再操心了,你就应该让大人放心。其实做父母就是要操心的,甚至作为一个人来讲就是要操心的。人生的本质是什么?有一个哲学家认为,“人生的本质就是烦”。“烦”就是烦恼的“烦”,但不是烦恼的意思,是操持、操劳的意思。人只要活着必然操心、必然要操持,无论在哪时哪刻,因为你要选择。 人有选择的自由,但是没有不选择的自由。就是在哪时哪刻哪天哪一个阶段,你都必须得操持,哪个时候都不会省心,除了在出生之前、死亡之后。 所以,做父母的就不要希望省心,要多方面操持。如果你真的做好了这个心理准备的话,你会发现孩子越来越省心;而假如你打心底就怕孩子让你操心、就嫌孩子让你操心,你会发现孩子越来越让你操心。
二、期待
  父母如果有很多强烈的未满足的期待,他们的注意力就会自然的放在如何满足自己的期待上,而看不到孩子的现实和孩子这个人。
  为什么没有心思听孩子?
  因为自己的期待还没有满足。
  除了评判的因素之外,妨碍我们倾听孩子的还有一个因素,就是很多期待我们自己没有满足,很多人强烈要求孩子去满足。为什么没有心听孩子的?因为我们自己的心愿没有满足。
  比如说,今天孩子期中考试刚考完,他回家跟你说,“妈妈,我们班一个同学刚买一个游戏机,你能给我买吗?”这个时候,你很容易就说,你先告诉我你考得怎么样,你先别说这个游戏机。作为领导是这样,我们安排工作人员出差,回来之后工作人员说风景特漂亮,这个领导就说,你先别管风景,你先说那个事办得怎么样。当一个人有期待未满足的时候,他自然去关注自己的期待,他没有心思来听别人的感受。
  我给你们讲一个体验。我之前参加公众活动,什么沙龙、讲座、开会呀,各种各样的活动,最关注的就是自己表现得好不好,自己说得够不够吸引大家,够不够精彩,能不能给别人留下好印象,非常关注的是这个,其实这背后的期待是被认可。这个期待非常强,所以一个人在确认自己被人认可之前,是非常渴望被认可的。所以大家都有这种体验,这之前我就非常努力地去发表自己的观点,不太去倾听别人,这种未满足的期待就妨碍了我们去倾听别人,我们其实是听不到别人的,因为我们的期待太强烈了。
  比如今天我来讲座,如果我始终没有得到认可,我非常想得到认可,那我就想表现得好一点,或者一点掌声,或者大家的倾听,或者是你脸上的微笑。任何一个证明我被认可的东西我都特别关注,而唯独不关注听众到底需要什么。
  父母跟孩子也是这样,当父母对孩子的很多期待没有满足,父母对于自己的很多期待没有满足,孩子说什么父母就听不到,真的不是想听不想听,就是父母没有那个心思听,因为你的需要没有满足。好多人说倾听很重要,我要努力地倾听孩子但是孩子怎么不和我说,其实这个问题提得很好,无论你怎么努力都是很难让孩子开口,因为你评判他了,因为你期待他了,这不是一个可以猛踩油门就能解决的问题,是调转车头的问题。
  为什么想让孩子听自己的?
  因为这样比较可控,心里踏实——安全感
  这样自己比较能发挥作用——价值感
  这样自己比较能成为“好妈妈”——被肯定。
  今天这期讲座是讲亲子沟通,当然也可能是我主观的揣测,其实大部分朋友可能是想听如何说服,不是如何沟通。那么,为什么父母这么想让孩子听自己的?不听有什么错?为什么要听我们?想清楚这点很重要。 其实,这些都是可以理解的:当孩子听话的时候,我们心里会比较踏实,因为我们知道这样不会出错,这样比较牢靠,让孩子听我们的话,好好学习,成绩非常棒,考一个好大学,找一个好工作,那生活就无忧了,心里比较踏实。当孩子听我们的时候,我们会觉得自己特别地有作用,别人接受我们的建议会让我们感到很大的认同感。作为今天来讲座的人我必然也是这样的,特别希望大家能记住我的一句话,那我就觉得自己没有白来。这些都是自然的。 请大家注意,我在讲这些的时候,对自己有一个要求,就是不要去评判好和坏,我们试图来理解我们生活中这些常见的事情。我特别地讨厌某些专家、领导,在讲课的时候采用对父母批判的方式。我觉得没有人有资格来这么说。当他这样说的时候,一定是他觉得自己不够好,他才这样说。总之,我想讲一个观点,就是“知行合一”,我比较追求我讲的每一句话都是我自己信奉的,自己做的。
  还有一个非常常见的现象,就是被肯定。因为在很多人自己的童年当中,被肯定的时候是非常少的,比较少的家庭会了解到肯定的重要性。所以很多人一生都极力的追求被肯定。事实上,大多数人是太爱听好话了,太不爱听负面的话了。有的时候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就会导致吹毛求疵,就会导致自己对自己很苛刻,很不满意,这时候往往也会对孩子非常苛刻。
  前不久,我参加一个课程,跟我一起上课的有一位妈妈。有一天她儿子从家里回来,跟她讲妈妈,今天我没做作业。妈妈说为什么?他说因为自习课老师没在,我就跟同桌聊天了。其实是很小的一件事,妈妈就大怒:“这怎么可以,自习课怎么能聊天呢?!回家这些事情就没法做?本来咱们家还有好多事要做呢……”像火山爆发一样暴怒了。其实是一件非常小的事情,而且她的孩子虽然这一天的作业没做,但是他的成绩是怎么样的?他们那个年级全校有500多个学生,他每次考试最差的一次是第二十名。500个人当中考第20名,这有什么不满意的?这个时候,她其实不是对孩子不满足,是她内心有很多期待没有实现。 有一个经验,当我们感到伤心、生气、愤怒……等等所谓的负面情绪,如果超过3分钟,就不是这件事情本身产生的情绪,一定是我们内在有很多很多类似的情绪没有得到处理,有很多未满足的期待。经过聊天、对这个妈妈深入了解,其实她的暴怒和她的童年有关。她生长在单亲家庭,爸爸在她小时候就和她妈妈离婚走了。那个年代她妈妈作为一个离婚的女性非常地焦虑,人一焦虑就会看别人不顺眼,而最容易对自己的亲人发泄,更加容易对自己的孩子发泄。当一个人自己活得不开心的时候,最容易对自己的孩子发泄,也最容易去指责、挑剔自己的孩子。所以她的妈妈就很少肯定他,经常就说,将来没有人会娶你,就算有人娶你,你也绝对不会是一个好妈妈。这让作为女儿的她就特别地压抑、特别地不自信。因为妈妈的评价对于孩子来讲太重要了,所以我们要对父母说,最爱孩子的是父母,最能伤害孩子的是父母。因为尤其是在孩子小的时候,我们在孩子心里太重要了。现在这位妈妈工作也特别棒,老公也非常爱他,家人也非常好,各方面都非常好。但她就是不自信、就是觉得自己还不是一个好妈妈。可是怎样才是一个好妈妈呢?她认为就是让自己有一个好孩子,孩子好了自己才是一个好妈妈。所以,当她关注孩子好不好的时候,她其实更关注的是自己能不能是一个好妈妈,假如她只是关注孩子好不好的话,她的孩子足够好了,已经这么棒了。想想看,当自己那么伤心、那么害怕的时候,是不是只是因为自己太生气、害怕?
  生活话语背后的期待
  “你竟敢用这种态度跟妈妈讲话。”
  “考这么点分儿,把我的脸都丢光了。”
  “我们就这样了,将来就靠你了。 ”
  “孩子,你要争气! ”
  这些生活话语背后都有特定的期待。比如,“你竟然用这种态度跟妈妈讲话”,这背后是期待被尊重,如果妈妈在社会上受到的尊重非常足够,小时候受到别人的尊重非常足够,就不会有这种生气。这种生气其实是一种害怕——连我的孩子都这样跟我讲话,那其他人怎么样?如果一个人觉得尊重够的话,她会觉得很有趣:“你今天怎么这么跟我讲话?”
  “考这么点分,把我的脸丢光了。”这样说的妈妈还是靠孩子来维持脸面,还是比较依赖别人的看法,来确定自己好不好,所以这是她背后是被肯定的期待。
  “我们就这样了,将来就靠你了。”没有成就感,没有获得足够的尊重和价值感的人,才会这么想。 身心发展比较好的,在社会接触人群比较多的人,他们的确是感觉比较平和。我曾经采访过一个企业总裁,他就强调自己并不望子成龙。像刚才那位单亲妈妈就是因为望子成龙,而变得刻薄、对待孩子非常尖刻。父母越不成功越渴望孩子成功,因为我们的期待没有实现,自己很贫穷,就希望孩子将来不要这样,这本来是一种很自然的心理,但是这种心理往往妨碍了我们去尊重孩子自己发展的可能性。“孩子你要争气”也是非常类似的情况。

新内容573新内容573新内容 新内容573新内容耂新内容耂注| 新内容耂乐耂城:新内容耂新内容
跳转到指定楼层
罗源湾之窗微信公共平台号:luoyuannews ,请点击手机屏幕右上角的按钮,分享到您的朋友圈或者发送给您的朋友! 获取更多资讯:【朋友们→添加朋友→搜号码→输入“luoyuannews”→关注】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会员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主题 2453 | 回复: 5175

手机版

轻松易点,迅速到家!

官方微信

扫描二维码,即刻与窗哥亲密互动,还有劲爆优惠等你来拿!

订阅QQ邮件

第一手促销资讯,尊享邮件特惠商品,优惠不错过!

客服中心
X

客服咨询

站长 管理员 技术部 市场部 旺旺客服

客服热线

13799315700

微博收听

官方微博 腾讯官博

客服微信

luoyuantv

工作时间

8:30 - 23:00

网站首页|关于我们|联系方式|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问题反馈| html {   -webkit-filter: grayscale(90%);   -moz-filter: grayscale(90%);   -ms-filter: grayscale(90%);   -o-filter: grayscale(90%);   filter: grayscale(90%);   filter: gray; }

GMT+8, 2024-4-27 16:23 , Processed in 0.243374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罗源湾之窗 - 联系电话:13799315700 公网安备 35012302000102号 © 2001-2013 Comsenz Inc. ( 闽ICP备12018450号-1 )

QQ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