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源湾之窗

发表于: 2021-4-15 10:17:04 | 显示全部楼层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罗源湾之窗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会员注册

x
                                                                                                   

在理性主义君临天下、科学技术昌明繁盛的时代里,人们对死亡的浓烈情感(包括恐惧、惊悚、不舍、不甘、希望、渴求等)几乎耗罄在无数次往返家庭、病房与急救室的路途之中。安排重疾者住院、对濒死者进行抢救、抢救失败后宣告医学死亡,已经成为人们对濒死者最为真切的情感表达方式,以及生人对死人最后的交代。作为代价,死亡的人文内涵愈加飘忽稀薄。高度形式化和疏远人群的丧葬习俗,只剩下亡人孤零零的鬼魂独自游荡天际一方;生人按部就班完成传统交付的任务后,迫切收拾情绪,回归正常的生活。

在一开始,死亡对于人类没有什么意义。卢梭在《论人与人之间不平等的起因和基础》里讲到,只有疼痛和饥饿是早期人类畏惧的事物,而死亡对他们来说根本不知为何。“对死亡的认识和恐惧,是人在脱离动物状态以后所获得的最初的知识之一。”进一步可以认为,死亡真正走进人类的视野,获得重视,是以人文的面貌出现。自遥远的古代,丧葬就一直是人们处理死亡问题最为主要的文化习俗,再没有比考察丧葬习俗更能理解普通大众如何看待死亡,又是如何达成生死的和解。

考察丧葬习俗,即便不延展至世界各大小文明,就只中华文化也足够让人眼花缭乱,无怪乎古人一方面事死如事生,藉丧葬以托思情;另一方面又责难丧葬之繁文缛节、铺张浪费让人忍无可忍。就连儒家礼制的推崇者孔子,也不得不考虑到礼仪本根和现实困境,提倡“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在这里,我们考察丧葬习俗中的生死问题,也希望抓住一些关键内容,而不是面面俱到。

在丧葬中,架立在灵堂里的死者棺木上空,始终萦绕着一种矛盾的、复杂的,有些时候在某种情境下还略显尴尬的、逗趣的气氛。几乎可以说,这种氛围(并非我们习以为常认为的那种庄正严肃)真正贯穿整个丧葬习俗,支撑着每一个丧葬环节和行动能够顺顺当当走下去。

那这种氛围是什么呢?这种氛围背后的思想观念又是什么呢?我们准备从冯梦龙《警世通言》中一个叫“庄子休鼓盆成大道”的文学故事谈起。话说,一天,庄子路遇一位浑身缟素的妇人手执纨扇搧坟不止;庄子不解上前询问,妇人答道,自己刚刚死掉丈夫,埋骨于此,丈夫曾遗言自己若想要改嫁他人,必待葬事完毕,坟土干了。于是乎就有了刚才的一幕。庄子没有责备妇人薄情寡义,还帮着一起搧坟。回家后,庄子向妻子田氏讲述路遇妇人搧坟改嫁的趣闻,妻子田氏听后怒撕搧坟,以明忠贞不二之志。之后,故事便逐渐发展至高潮。庄子施法佯死,妻子田氏移情别恋于前来吊唁的楚王孙,正当二人急不可耐欲要成婚时,楚王孙突然病倒,急需刚死之人的脑髓救治。于是,田氏不顾过往与先夫庄子的夫妻情谊,痛下狠心,欲劈棺取脑。而正当这时,庄子复活,跳出棺木,田氏闻见,不堪羞愤,自尽而亡。

文学故事具有阐释的开放性,庄子佯死探明妻志同样可以从不同角度解读。那么,如果参以丧葬习俗中的生死问题来看,我们可以有两点思考。其一,妇人“搧坟”的举动、田氏急欲与楚王孙成就美好因缘,同我们常识中对亡人的悼念大相径庭,后者表达对亡人恋恋不忘、依依不舍,而前者却以“搧坟”和移情别恋来夸张地表达希望或假定了死者“死透”。其二,有趣的是,暂抛开田氏对庄子的虚情假意,即便是有情有义之人看到庄子“复活”后第一反应也是吓得半死,这同样似乎与我们常识中对亡人的悼念有所“出入”。换句话说,人们之所以悼念亡人是因为亡人远逝,不再能同生人一起共享人间生命的美好;可事实是,人们都明白,所谓灵魂不灭、死后复活不过是种托寄人之思恋情感的说法,而死亡从根本上具有不可逆性。

所以,回到我们之前谈到的氛围问题。事实上,可以认为,丧葬习俗是一场贯穿生死的协鸣二重奏。在这个过程中,生人的悼念根本上源于对不可逆死亡的抗拒,而亡人符号化的死亡恐惧又无时无刻不再压迫生人。也即是说,参加丧礼的生人总是携着一种并存的“矛盾”情感:不安恐惧与思念希望。据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基对美拉尼西亚人的考察发现,原始社会里,人们对丧葬习俗中的亡人同时存在两种情感和动机:一种是对应不愿意死亡带来生命终结的恐惧情感,有抛弃尸体甚至彻底毁灭的动机;再一种是对应怀抱生命有来世,死后有来生的希望情感,有保存尸体,使其完整无损的动机。作为一种行为的呼应,马林诺夫斯基注意到美拉尼西亚人“分食人肉”的丧葬习俗。这个习俗本身就让人感到恐惧、战栗,可与此同时,它又是通过食用亡人血肉来达到特殊的“保存”目的,又属于忠孝的行为。

那么,这里实际上有一个细致且必须解决的问题。那就是,希望与恐惧的情感二者之间是何种关系?当我们前文借用“复杂”“矛盾”的语汇来形容它们时,实则基于一种简单的未经处理的认知。既然死亡如此让人恐惧,那又何必希望呢?既然希望死者可以复生,那么何必惊惧死亡呢?对此,如果顺着马林诺夫斯基的研究,我们可以约略地认为,它们的关系是:因为恐惧,所以希望。这就涉及对丧葬习俗影响深远的灵魂观念的产生。马林诺夫斯基分析说,在原始社会人口稀少的情况下,一位富有经验的长者、一位享有权威荣誉的领袖去世,都对整个氏族影响很大;此时,相信有灵魂和来生,能相当大程度缓解族人因为丧失“宝贵财富”而带来的失落感,正面点说,就是使得人们心理得到了安慰。

在具体的丧葬习俗中,我们也发现,正是因为灵魂观念的存在,人们才能去解释死亡,去同时告慰亡灵和慰藉生人。不过,不应忘记的是,恐惧和希望的情感并没有消除,它们只不过是透过灵魂达成了某种和解。而这又是由灵魂的性质决定的。在一般的理解中,灵魂既属于物质,是一种极其精微的物质性的精气;又是某种精神实体,是可以依附和自由游荡的存在,有能力同时干预生死阴阳两界。可以说,灵魂的这种超越性和独特能力与恐惧的情感相辅相生。人们举办丧葬礼仪,有对亡人的悼念,同时也明显包含了想要亡人安处阴间不扰乱生人的希望。例如,在丧葬习俗中,会有一些“告知亡人他已经死去”的礼仪。佤族人在给亡人穿寿衣时,除了穿上亡人平日里自己的衣服外,还会加一件反着穿的新衣服。“反穿”的意思即是告诉亡人阴阳两隔,他已经死了,属于阴间。再有,在丧葬礼仪中会有浴尸环节。这是用一种冥币买来的称为“买水”的水为亡人擦拭身体,以告知亡人不属于阳间了。还有,殓衣不能用带“洋”字的布料,因为“洋”即是“阳”,有错乱阴阳之意。

不过,通过长久大量的经验,人们早已发现,人死不能复生,所以,相比较而言,与其以对抗性的方式担心死人复生,不如以安顿亡灵之名(这同样能缓解死亡带来的恐惧)来顺应生人的希望和期盼。在中国,因为儒家和佛教的影响,丧葬习俗同时糅合了它们中的可取之处,不过仍以儒家为主。儒家讲究血缘传承,慎重以追远。在丧葬中,“寿衣一定要是传统的式样,哪怕改朝换代、时过境迁,平时也不穿民族的传统服饰了,等到临死的那一天,也还得要恢复原来的装束。因为按照传统的观念,人死之后就要去见远古的老祖宗,如果老祖宗认不出自己的子孙,就不让他认祖归宗。”

同时,儒家还主张土葬。葛兰言在《中国人的信仰》里有段关于“黄泉”的精彩说法。他说,“死后人的灵魂会生活在深深的地下,是严寒的泉水居所,名为‘黄泉’。黄泉是生者的故乡,起初与农民的土地思想有密切联系,人们认为需要挖掘坟墓实行土葬,为灵魂打开了便捷之路,使他们几乎都可以顺利到达黄泉。……黄泉既是灵魂囚禁之所,也是其渴望再生之地,在那里超越了阴和阳的界限,他们等待着泉水破土而出、回归大地的那一刻。泉水带回来了生命,也滋润了肥沃的土壤,带来了富饶的希望。人们认为黄泉是生死轮回之地,新的生命从那里出发,赋予人类旺盛的生殖能力。”在这之后,儒家就顺理成章地认为,亡人的灵魂回归故里,会同那里的祖先一道护佑生人多子多福。在丧礼中,入殓的衣服和被子忌讳用缎子而改用绸子,因为“缎子”谐音“断子”,“绸子”谐音“稠子”;收尸盛殓的棺材,是以松柏制作的,忌讳用柳木,因为松柏象征长寿,柳树则不结籽,预示绝嗣;尸体、殉葬物放妥后,要用七根名为“子孙钉”的“镇钉”来钉棺盖,寓意后代子孙兴旺发达。

在受到佛教思想影响之前,人们只是认为亡灵会同祖先们生活在阴间。为了让亡灵能够享受“活人”的待遇,在另一个世界生活得更好,人们“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修建陵墓,发明随葬、陪葬和殉葬的制度,在陵寝中放入各种用具、食物、装饰品等。古代的达官贵人更是极尽奢华,甚至殉葬活人。而佛教主张灵魂的轮回转世和善恶的因果报应。他们认为,亡灵会在天、人、阿修罗、畜生、饿鬼、地狱六道之中轮回,也会因为前世所造孽缘、所结善缘而在来世受到恶报和善报。这样的观念在冲击传统的灵魂观时,也启发人们完善出更为丰富的丧葬礼仪,例如诵经以超度亡灵、摆放佛像、绘制佛教壁画等等。


在当下,传统的丧葬习俗并没有完全沉沦,但也已日薄西山。老一辈的人尚还能摸清其中一些门道,而年轻人已不甚了了,或渐感疏离,或斥之迷信。当然,对待丧葬,我们也反对那些置死者尊严于不顾,而徒以娱乐生人的恶俗、媚俗和陋俗。或许,于今天,重提孔夫子的“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对丧葬进行适应时代也适应人性的因革,是有必要的。

微信图片_20210607103244.png
跳转到指定楼层
罗源湾之窗微信公共平台号:luoyuannews ,请点击手机屏幕右上角的按钮,分享到您的朋友圈或者发送给您的朋友! 获取更多资讯:【朋友们→添加朋友→搜号码→输入“luoyuannews”→关注】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会员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主题 289 | 回复: 293

手机版

轻松易点,迅速到家!

官方微信

扫描二维码,即刻与窗哥亲密互动,还有劲爆优惠等你来拿!

订阅QQ邮件

第一手促销资讯,尊享邮件特惠商品,优惠不错过!

网站首页|关于我们|联系方式|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问题反馈| html {   -webkit-filter: grayscale(90%);   -moz-filter: grayscale(90%);   -ms-filter: grayscale(90%);   -o-filter: grayscale(90%);   filter: grayscale(90%);   filter: gray; }

GMT+8, 2024-4-28 23:40 , Processed in 0.275068 second(s), 2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罗源湾之窗 - 联系电话:13799315700 公网安备 35012302000102号 © 2001-2013 Comsenz Inc. ( 闽ICP备12018450号-1 )

QQ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