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源湾之窗

发表于: 2021-4-12 15:50:12 | 显示全部楼层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罗源湾之窗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会员注册

x
                                                                                                   


77ba7aa5aee29d3a21d01f3e32e54b59.jpg

丧葬习俗流传至今,已经有几千年历史。世界各个民族都有自己的丧葬习俗,并且流传至今,家家躲不开,离不了。因而,殡葬礼俗在各地无一例外受到极端重视。由于各地区的社会生活条件、文化、背景各异,因而形成不同文化特征的殡葬礼俗,它们以“民俗”现象表现出来。
福建省一般民间认为,死对活的人而言是悲痛的,但对死者却意味着与尘世的解脱。因此将婚礼和丧礼并称为“红白喜事”,把丧事办得和喜事一样热闹。作为一种文化传承,殡葬习俗实际上是一种精神创造,在长期延续过程中各地都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形式。


8831a5f7383f127de7168226f838b701.jpg

福州的丧葬习俗就十分繁琐——

福州丧葬流程
入厅
老人弥留之际,亲人须在床前送终。咽气时即撤帐,亲人必须将其顶上蚊帐拆卸掉,据说是为了让死者灵魂好出窍。逝者断气后,必须雇“张穿”杂工为死者梳洗、整容、更衣(也有亲人为其淋浴更衣),并将尸体安放后厅(有的放厅堂),谓之入厅。



3f0570dd9c186ebf9da4595b8c856c82.jpg
报丧
丧家在大门口贴白、放炮,告诉人们这个住宅×府××人丧事(字数须含生旺字)。然后,派人用白帖或口头将死讯告知亲戚好友。再备好装满土沙的大脚桶,将素烛点燃后插在桶内(或置灯十余盏分数层于架上轮转),将其放置于逝者床前地上,仿佛为死者奔赴黄泉路上照明。逝者脸上需盖上白纸,以示阴阳有别。亲友则送钱、烛炮、布幛等到丧家吊唁。




3d3df8c88d2d1feca45b27cdb028b819.jpg

戴孝守灵
老人寿终,子孙披麻戴孝。孝男要穿戴麻衣草帽;孝女(含媳)罩粗麻布;其他亲人则腰缠一块白布(有的衣披黑纱)。请僧或道在厅堂上诵经念咒。孝男孝孙围着七层环形灯架打圈,环绕号哭,此谓“跋禳抬”,也称“搬药梯”。亲友来吊祭,孝男孝孙要跪着陪祭。




f8187897a1f313e1f42c9b6cb052504f.jpg
入棺 
入棺之前,要等直系亲属,男亡者的家族血亲,女亡者的娘家血亲,向遗体告别后盖棺,抬置椅上,谓之“上马”。并焚化纸人纸马,送亡魂上马离家。




0161640133bcba8c1ea914f873b9d7c2.jpg
做七
这在福州丧俗中较为突出。旧时有钱的人“七七做,八八烧”,棺木放在家中要过七重漆,每漆一次耗时7天,漆与七,福州方言谐音,过七系一语双关。贫穷人家只过一七,便将棺木抬上山埋葬。
人死后每七天就要“祭”,称“做过七”。至四十九天止,一共要做七次,死亡第七天,称“过头七”,也称“孝男七”,由孝男出资主持,请道搭坛诵经,播锣鼓和钟謦,向城隍爷报亡。“二七”是“内亲七”,由族内六亲七眷出资延道诵经。“三七”又是“孝男七”。“四七”是“亲友七”,由朋友出资延道诵经。“六七”是“孝女七”,由出嫁女出资延请尼姑诵经。



d6dd794cfb05eeaa3fd55b1e10735582.jpg
开吊
豪富和阔绰的丧家,在三七、五七或七七举行开吊。开吊礼仪大体如下:丧家先发出讣告,邀请内亲外戚、亲朋好友,灵堂内外张素灯结素彩。大门口挂一对白纸高照灯笼,谓之高照,用蓝字标明×旬(10岁谓一旬)寿考(父)或寿妣(母),以及几代同堂,以夸福寿双全之意。大门口还竖立一块大屏风,写着讣告内容。门口另一角,放着堂鼓。吊唁客人一到,礼生(司仪)便击堂鼓,演奏京鼓吹乐,礼生高举名帖,引客人步进灵堂,向亡灵三叩首,孝男孝女跪在灵前陪祭。灵堂四壁,挂满挽联、素轴,异常肃穆悲凉。


d69f23ab2663aa984b95bb195642251b.jpg
出殡
清晨出殡。队伍排列有严格的规范。前头是导引队,跟着一合高照(素灯笼),高举在前行;接着有几个人扛着竹丫上绕着红布条的彩旗;接着有一班京鼓吹,一路吹吹打打;接着有四个人抬着供奉亡人画像的亡灵亭;跟着十番伬唱、乐队和一班边念经边送葬的和尚。接着红朱漆的棺柩,装在彩结的棺罩下,有八人抬,有十二人、十六人抬,缓步过市。棺柩后紧跟的是一队孝男孝孙等,他们持着哭丧杖(叫孩儿杖、孝男杖)在白布大围中,哭哭啼啼;尾随的是女眷和其他人等,有的步行,有的坐车,有的坐轿。




50ca0abbea835b985a0e23894c7646a1.jpg

入葬
送葬队伍上山,到达预先营造的坟地,按事先择定的时辰入圹,然后用砖头封圹,孩儿杖插在墓前。




e705b9eac248b8edd8148382c6ebfea6.jpg
回舆
送葬队伍下山,叫回舆,又叫回龙。凡送葬的人脱下白带换系红带,亡灵亭的画像披的黑纱换上红绸,轿杠上添挂一合“百子千孙”字样的小灯笼,以示子孙繁衍昌盛。到家门,放鞭炮,烧一束稻草,所有的人都要从上面跨过,以示平安无事。棺柩离家后,即撤下幛、联;门首的丧事讣告,用蓝水墨圈上,说明丧事结束。




aeff8f3033243aa034d02e7bf50aa2f8.jpg


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实行民主改革,反对封建迷信,丧葬中许多迷信习俗逐步废除。70年代后,实行殡葬改革,改土葬为火化,有的举行追悼会,向遗体告别。80年代后,有的农村丧葬中的旧俗又有所回潮。

福州丧葬习俗批判

值得一提的是,福州丧葬习俗因为诸多不合理做法,历来惹众多学者批判。批判原因如下——

1注重酒食,盛设酒宴



370a798b118fb0e4bb7a2b8cb7c22598.jpg

福州地区的丧葬活动往往盛设酒宴款待宾客,不仅官宦人家如此,贫苦人家也宁愿变卖田产来准备丧葬。这种奢靡之风自古以来便形成了。北宋仁宗年间,蔡襄任福州知州,就曾在《五戒》等文章中批判这一陋习。
民国《连江县志》中也曾记载办一次丧礼需要摆上百桌酒席,中等资产人家甚至因此破产。
直到今天,这种现象依然没有改善,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长乐、福清等沿海富裕乡镇的部分居民办丧礼的规格不降反升。

2迷信佛道,举行道场



9508437dfc99817120783585e3db3636.jpg

宋代以来,福建佛道两教发展迅速,反映在丧葬礼俗上面,则是对佛道的狂热迷信。当时,人们在举办丧礼时,每逢七日、百日、周年忌日及除丧,都要“饭僧、设道场、或作水路大会、写经造像、修建塔庙”,即使负债也要为之,从而使死者可以“灭弥天罪恶,必升天堂,受种种快乐”,否则将入地狱受各种折磨。
建国以来,僧道活动已经极少见了,但仍然有很多福州居民在亲人去世后,将骨灰寄放与寺庙。

3拘泥风水,停柩不葬



15d7b9dc702e545be47d015c7ed47211.jpg

丧礼中引入风水之说由来已久,福州民间丧葬中尤其拘泥于风水之说,往往为了选择所谓的风水宝地,宁可迁延时日,长年累月不予安葬。甚至因为此地风水不利于家中某人,而引发家庭争执,以至于亲人久久不能安葬。

4鼓乐葬亲,丧礼高歌





福州民间举行丧礼时,往往多用鼓乐,目的是使死去的人更快乐些。但是每有葬礼,鼓乐喧哗,不知道的人还以为是在办喜事。除了不合时宜之外,也容易影响邻里休息。



在死亡如此严肃的事情面前,我们更多的应该是做到内心的虔诚,而非外在的渲染。对繁琐且奢靡的丧葬习俗的改革势在必行,但任重而道远。文末附上网友的一首诗,让广大网友感受一下,所谓的葬礼,到底意义在哪里——

葬礼
作者:雁出塞北

坑,挖得如此考究
恰好容下一口标准的棺材
堂前的香烛祭品
成为一种古老的装饰

中规中矩的哭诉和一前一后的鞠躬
象征着对魂魄的祷告
还有所谓的主人翁
躺在上好木材上
安详或嘲笑
硫磺弥漫
压缩着稀薄的空气

成群的人
沉痛中夹杂着压抑
拥挤的呼吸
不再顺畅,像溺水的感觉
白色的小帆
只等时间来毁灭

一切都过去了
没有死者的倒影
只留下佛道礼仪的泡影 微信图片_20210607103244.png
跳转到指定楼层
罗源湾之窗微信公共平台号:luoyuannews ,请点击手机屏幕右上角的按钮,分享到您的朋友圈或者发送给您的朋友! 获取更多资讯:【朋友们→添加朋友→搜号码→输入“luoyuannews”→关注】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会员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主题 289 | 回复: 293

手机版

轻松易点,迅速到家!

官方微信

扫描二维码,即刻与窗哥亲密互动,还有劲爆优惠等你来拿!

订阅QQ邮件

第一手促销资讯,尊享邮件特惠商品,优惠不错过!

网站首页|关于我们|联系方式|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问题反馈| html {   -webkit-filter: grayscale(90%);   -moz-filter: grayscale(90%);   -ms-filter: grayscale(90%);   -o-filter: grayscale(90%);   filter: grayscale(90%);   filter: gray; }

GMT+8, 2024-5-30 13:30 , Processed in 0.276812 second(s), 2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罗源湾之窗 - 联系电话:13799315700 公网安备 35012302000102号 © 2001-2013 Comsenz Inc. ( 闽ICP备12018450号-1 )

QQ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