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源湾 发表于 2019-7-5 11:11:13

罗源的这些古厝里,都藏着哪些名人轶事?

留住古厝中的记忆
这些散落在罗源境内的古厝陪伴着罗源一起历经岁月荏苒为我们留下了难以抹去的痕迹

陈显伯故居


陈显伯(1192~1262年),字立夫、汝仁,号竹所,19岁入太学,南宋宝庆二年(1226年)进士,初调京簿,历官至吏部尚书。为官清正政绩卓著,后辞官返乡,鼎力办学修路挖井,才优德赡美名远播。陈显伯故居,坐落于罗源县飞竹镇洋头村大善洋尾自然村,这里山峰聚秀,笔架高耸。漫山绿竹,青翠欲滴。
环村背后坐落着高大伟岸的笔架山,远看似一尊卧佛,现三峰聚秀之灵气。沿笔架山脚,依次排列着洋头、大善、洋尾自然村。村前一派田园风光,山川秀美,是出名人的好风水之地。过去,人常说其村头出名士,村尾出大官。村头出了张光旭兄弟8人皆获博士,有博士家族之称;村尾出了个南宋度宗皇帝的老师、罗源名贤,大善陈氏先祖陈显伯。



故居位于大善洋尾村,于北宋末(1118—1127年)由大善陈氏开基祖陈绵主持始建,为木结构,4扇5柱。单檐悬山顶。南宋景定二年(1261年)陈显伯回大善洋尾祖宅焚香祭祖,大兴土木,修缮祖屋。建牌坊、造锡街,两旁立石柱12条,石板栏青石,楯双石毬于门户,左右鐅八角池,建花葶仓。增建大门亭、围墙,门前立旗杆碣及用河卵石铺设的甬道,使之气宇轩昂。
但故居于民国23年(1934年)遭火灾后,民国25年族人在原址重建。新中国成立后又多次修缮,最后一次原址上奠基重建于甲午(2014年)菊月。故居北靠洋尾山丘,坐北朝南,面向连延横坦的笔架山,右邻龙心岗、左襟大善宫,一条小溪在村前路下稻田中淙淙流淌着。



从村头走到村尾,一座新修缮的故居赫然在目,屹立在绿竹簇拥的洋尾山麓,砖墙木柱青瓦,与罗源农村的大厝、祠堂没什么两样。历史的风云早已剥去了它昔日的装扮,只残留下路上,锡街两边静静躺着宋代青石的上马石、栓马柱,还见证着它异常触目的存在,凭人想象与遐思。



走过锡街,通过一栋门亭,越上祖厝大厅,两边木柱上赫然挂着“祖宗渊源流长振河山,文苑隆德伟业冠颖川”等对联,如今早已难寻一代帝师的踪迹,更难觅当年的书卷之气息。

林可彝故居
林可彝故居,位于罗源县凤山镇北大路52号,紧邻罗源北门旧城墙,为一两横两进的清代木结构民居,前后左右共四个天井。正厅穿斗式梁架,面宽六扇五间,披榭四扇,建筑面积1400平方米。为罗源北门林氏家族所有,中共早期党员林可彝(1893-1928)便出生于此。民国17年(1928年),林氏家族的林瑞琦利用该宅厅堂开设美文照相馆,为罗源第一家照相馆。该建筑现为罗源县革命传统青少年教育基地之一。



林可彝(1893-1928年),革命烈士,原名瑞鼎,字可彝,罗源县城关北门街人,中国共产党党员。1927年1月,奉调武昌,在董必武领导下,出任武昌中山大学教授,从事革命活动。中共“八七”会议后,被派往鄂西开展农民运动。12月26日,不幸被捕。敌人用尽各种手段,逼他吐露真情。他大义凛然,严词斥责,使敌一无所获。1928年1月4日,他昂首挺胸,走向刑场,高唱《国际歌》,英勇就义。时年35岁。
林牺牲后,北京亲友假卧佛寺召开追悼大会。民国19年其灵柩由战友集资护送回罗时,阖邑士民开城迎接,并冲破阻挠召开追悼大会。出殡时,万千居民涌上街头,伫立泣送。1982年被民政部追认为“革命烈士。


后张古街


后张古街,坐落罗源城关后张路,姓居民始建于北宋。南宋末遭元兵焚设,后重建。今存为明代建筑,为罗源现存面积最大的明代建筑群。



据《罗源县志》载,北宋太平兴国二年(977)出了罗源历史上第一个进士张蔚,官至参知政事(副宰相),南宋嘉定四年(1211)又出进士张磻,亦官参政,卒赠少师,因在张蔚之后,县人称张磻为“后张”,街与巷因此而名。







后张街有众多的名胜古迹和明代民居。街在凤山中段文殊山南麓,山上景物有“凤城八景”中的凤堞晴岚、群玉叠峰、堂右仙泉和三郎奇石等四景,三郎石上有宋代摩刻。本街有明代建筑的民居9座,其中8座仍保持原貌,有一座俗呼“武义县”的民居,仅以左右照壁镶嵌整块青石板,高1.37米,宽4.76米,面积各6.52平方米,为全县居民所无,见者不惊叹石匠之鬼斧神工!



后张街还有宋代张氏家族遗址群。今牌8号屋后空地疑是园林遗址,遗有两处摩刻:一是庆元五年“寒竹松风”,一是张氏子孙读书处的“翠竹读书台”:另一遗址俗呼“张厝埕”。1994年基建时曾出土北宋年间铜钱七市斤多。两处住房因张锐参加了“保宋抗元”战斗,被元军夷为平地。埕之东有一俗称“张厝埕水井”是罗源宋代“城内七星井”之一。埕之北张氏宗祠,50年代拆建他用。


罗源县山面区革命根据地纪念馆



罗源县山面区革命根据地纪念馆,位于凤山镇苏区村。叶飞、陶铸等革命前辈曾战斗、生活于苏区村,是革命老区基点村。连江与罗源、古田等县的接壤处,解放前群众习惯称之为“山面区”,方圆约300平方公里。当年,邓子恢、陶铸、曾志、叶飞等在这里领导了轰轰烈烈的土地革命斗争,罗源的地方党组织、苏维埃政府、地方武装也首先在山面区根据地建立并逐步发展壮大。

这些惊艳时光的罗源建筑里,藏着的名人轶事都值得我们细细聆听,让我们一起寻访古厝 ,感受历史底蕴与人文魅力吧!

【点击链接】下载罗源湾之窗APP查看更多新鲜资讯
https://www.lywzc.com/data/attachment/forum/201905/27/105207h21ogye7i6elgphr.png



苏大苏十三太饱 发表于 2019-8-4 01:03:40

值得去看看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罗源的这些古厝里,都藏着哪些名人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