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sh533 发表于 2013-1-17 09:50:42

罗源籍工艺大师何马:“雕”民绝活 能通石语

本帖最后由 一品飞云 于 2015-4-13 10:17 编辑 <br /><br />罗源籍工艺大师何马:“雕”民绝活 能通石语
林巧玲 张钟仑   有一首歌这样唱:有一个美丽的传说,精美的石头会唱歌……这对寿山石雕刻大师何马来说,石头会唱歌压根就不是传说,而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为什么这么说呢?今天,记者就带您去倾听何马的艺术人生。      何马,1972年出生,现为省级工艺美术大师、福建省工艺美术研究会特聘研究员。   2012年罗源石雕展上何马的作品《有容乃大》,一个裸体的孕妇俯头,身体微倾,神情微妙,似乎在细细地倾听而又担心因为挪动身体而伤到肚子里的孩子的矛盾心理通过对脸上的表情和形态的细微刻画,把这种感人的母爱呈现给观众。这幅用雕塑的手法创作的石雕作品和其他作品形成鲜明的对比,在许多人看来它更像一件雕塑作品。而何马有了他独到的见解,他把其定义为“玉石造型艺术”。    何马说:寿山石的制作实质上它属于一个没有意识的复制,大量复制的一种状态,很多作品很可能他的材料还可以做其他东西,可是很多东西可能不符合当时我个人的一种审美,于是我就想是否能做一些我自己愿意做的东西,当然这是建立在我对技法、对石头有相当的了解程度下,才做这个。    在何马长期的雕刻艺术实践中,逐渐摸索出一套典型的具有现代性艺术气质的石雕路子,他将鲜明的生活感悟和个人视点通过现代“雕塑”的空间与体量感融入作品中。所以,一块在外行看来毫不起眼的石头,何马却如获至宝,因为他能“听出”石头的语言,明白它的精彩。    据何马介绍,很小的时候他就对美术产生了浓厚兴趣,在罗源一中读书他加入了美术兴趣班。后来到福州学习国画、素描、色彩,又进行了全面艺术基础造型训练。1990年,在福州接触到寿山石雕,何马便开始自学雕刻。直到1997年才到中央工艺美术学院进修。   1997年,我带着我的想法带着我的作品图片,也带着我的观念,我到了北京去学习,后来北京许多高等院校的老师认为我做的这个路子是对的,他当时看到我的作品图片的时候,他说你这个不是寿山石雕,因为寿山石雕从来没有这样做过,所以这是我走的一条路。      当时,何马的创新思想第一次得到肯定,这也让何马立刻信心百倍,从此更加坚定了他所走的艺术路子。      何马说,实际上人家认可的时候我没有觉得特高兴,我觉得这是很正常的,因为我知道有一个道理,凡是新的事物开始,它就要面临着被质疑,甚至非纳,最后接受,然后等你强大了,才有人过来称赞。   如今,何马的石雕已经成为石雕界的一张优质名片,就连他设计的修光刀,也被称为何马刀,这种刀具改变了原有刀具刻画细节的不足。    何马说:你看我的这些作品就是我是想的结果,我把我的想法借助它作为载体,承载在这里面。    走进何马的家里,记者感受到一股浓浓的艺术气息。何马拿出来好几本设计稿。他的每一件作品,都可以在这里找到原型,每一幅都很精美,每一幅都可以显示出他的独特创意和高超速写水平。一件环保题材的作品“一脱成名”就是最好的见证。     何马介绍:这个作品你看,这是一只没有毛的鹦鹉,称它为裸体的,身上抱着一团白色的羽毛,它恰好白色作为它的羽毛,就我们可以这么理解,它脱光了,可是还留念他穿衣服的感觉,这里面是它非常矛盾的时候,它将在自己所生存的环境下,大树被砍了,它生存环境已经没有了,怎么办,为了生存只好脱光。    记者发现,这件石雕下面配有一个底座,这个底座和寿山石雕是一个整体,不可或缺。何马所作的底座被同行称为“何马架”。记者在这件作品上领略到了“何马架”的独特之处。    何马:你看这个石头现在从整个面看,他是橙黄色的,这个黄色是我们煮熟的颜色,很成熟的颜色,那么这种颜色我拿来刻,你看这有很多东西我拿来刻一个被刀砍过的路段,从底部你可以看出来,这种颜色他就像是被火烧过的,所以因为有被火烧过,我配了底座就是用火烧的,烧的一个木头,做成这样子,才能跟这个主题结合。    走艺术创新这条路并不会平坦,何马坚信家乡的一句俗语“草鞋没样,边打边像”,未来的日子,他还会继续努力探索,创作出更多好作品。    何马:现在我过了40多岁的人,再回头去看,当我现在在看我以前的就好比一个人在看别人的发展过程一样,我更加觉得我应该走这条路子,我觉得我们中国雕塑作品也好,中国的艺术也好,它最好要融合在一起,它必须走出一条我们中国人特色的道路。

新内容5j新内容5j新内容 新内容5j新内容皕新内容皕注| 新内容皕乐皕城:新内容皕新内容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罗源籍工艺大师何马:“雕”民绝活 能通石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