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源湾之窗 发表于 2013-11-14 09:16:58

探访角梳传承人程寿芳老人 非遗工艺寻求新出路

  制梳工人正在“锯角”,这是角梳繁杂工艺的第一步,主要根据牛角、羊角的大小和产品的要求锯成角筒。  福州新闻网讯 以牛、羊角为材料打造而成的福州角梳,有700多年的历史,是“福州三宝”之一。13日,记者跟随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程寿芳老人,来到福州现存最古老的角梳工厂——罗源县牛头牌角梳厂,探访其神秘的制作工艺。  制梳工艺古朴繁杂  现年80岁的程寿芳老人精神矍铄,他告诉记者,虽然近年来角梳工艺在不断改革、创新,但他坚持在关键的工序上保持纯手工制作,“有些手艺活是机械无法替代的”。  来到打坯车间,近60岁的王师傅正熟练地用火钳把一块块形状各异的牛角坯从加热炉中夹出。牛角坯放入机油中浸泡软化后,再放入机器中加压、展平,接着在木质冷版中用木锤加压一遍,待定型冷却后取出,一把长方形片状的角梳便有了大概的形状。  当记者惊叹于制梳工艺的神奇和复杂时,王师傅却告诉记者,一把角梳从“锯角”“选坯”到最后的“刷洗”“画梳”,有近三十道工序。  在浸坯桶前,程老俯下身来,亲自检查了正在浸泡中的角梳坯。他说:“这工序暗含门道,泡太久了,角梳就容易弯曲变形;时间不够,在后面的工序中角梳就会裂、爆,掌握时间是关键,气候、温度、湿度也要考虑。”  正在操作“画梳”工序的林阿姨,把梳形模具对准梳坯上面的梳口线,熟练地画下圆润流畅的梳形线条。十多年来,她每天要画一千多把角梳,都说慢工出细活,可林阿姨做得又快又好。在阳光下,程寿芳教人如何辨别真假角梳。  从弹棉工人到角梳大师  30年来走过的每一步,程老都记忆犹新。  1956年,23岁的程寿芳还是弹棉社的领头人。由于棉被市场存在淡旺季,年轻的程寿芳把目光投向了福州角梳。  经人介绍,程寿芳带领着十几名弹棉工人到福州角梳厂学习角梳制作。“当年福州角梳厂的王高霖师傅,亲自到罗源把核心技术传授给我们。”1981年,福州的角梳技艺在罗源生根开花。1983年,程寿芳创出了自己角梳的品牌——“牛头牌”角梳。1988年,罗源二轻系统下面的企业改制,程寿芳决定承包角梳厂。  他带领十几名工人迅速打开了国内市场,“牛头牌”角梳一时间响遍全国。“我们在义乌设了经营部,专做批发;当年最大的上海百货里,我们的角梳供不应求;上世纪90年代,我们还成为福州外贸出口梳定点厂家,产品销往东南亚的十几个国家。”程老告诉记者。  由于各种原因,福州角梳厂日益颓败,罗源角梳厂则成为福州现存最古老的角梳工厂。2008年,角梳被福建省人民政府确定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程寿芳被评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角梳传承人。  古老工艺寻求新出路  如今,程老年已届耄耋,儿孙都有自己的追求,不愿承继父业。厂里的制梳师傅大多年事已高,角梳技艺传承明显青黄不接,这让程老觉得很无奈。  他的小儿子程庆安见父亲经常为角梳技艺传承愁眉紧锁,便悉心向父亲学习角梳技艺。2011年,程庆安被评为此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市级传承人。  程庆安说,虽然这几年角梳大量减产,可工厂每年生产的几十万把角梳仍供不应求,订单也排到了年底。另外,该厂还是“谭木匠”的主要代加工企业。  3年前,网络销售进入了程庆安的视野。去年,他们聘请专人制作了网站,在淘宝网上也注册了自己的品牌商铺,目前正在试运行阶段,收效良好。  程庆安还向记者透露,他们准备深度发掘牛羊角的保健功效,为企业发展探出一条新路。  (福州日报记者 王元锴 通讯员 康琳 刘其燚 文/摄)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探访角梳传承人程寿芳老人 非遗工艺寻求新出路